根深的種族主義,制度性歧視!
Deep-Rooted Discrimination, Systemic Racism!

我是一名平面設計師,目前住在美國舊金山。自從住在美國後,我意識到亞洲人需要更多的種族多元資訊,加上在亞洲的長輩們時常只接收到片面的消息。當時身在亞洲的我,沒什麼感覺,原因很簡單,因為亞裔人在亞洲佔大宗,而我們從不用被迫思考種族問題,希望藉由這篇文章能讓一些人更了種族歧視這個議題。

photo by Clay Banks

幾天前,公司創意總監邀請大家在午餐時間一起觀看Emmanuel Acho的「與一個黑人的敏感對談 (Uncomfortable Conversations With A Black Man)」。影片中提到了「制度性歧視(Systemic Racism)」 跟「白人特權(White Privilege)」。如果你對最近美國乔治·弗洛伊德George Floyd暴動產生疑問,那麼你必須先了解什麼是「制度性歧視」。

1862年,美國前總統林肯( Abraham Lincoln)終止奴隸制度,我們的黑人朋友才開始一點一滴的獲得生活的權力。注意,這裡說是生活的基本權力! 換句話說,他們始終都沒有獲得一個公平競爭的機會。在短片中,Emmanuel提到他被問:

他舉了個例子,假如今天兩個人在賽跑,有一個人先跑了200米然後然後說:「我們開始比賽吧!」。 沒錯!完全不公平,但這就是美國黑人所經歷的。1968年,「公平住房法案(Fair Housing Act)」的通過才開始有一點點所謂平等的概念,公平住房法保障购房者和租房者都应获得平等待遇和财产,无论种族、宗教、性别、原籍国等,這也算是美國第一條真正種族平權的法案。黑人在過去的幾百年裡,各方面一直都是被限制與打壓著,只是方式不同。至今許多所建立不管是教育、法治、思想、環境等,也都是基於白人利益而建,導致其他種族無法接受相同的資訊與教育。當人們認為「喔!這是21世紀,大家都是公平競爭」其實是一種假性平等!

如果您屢試不爽,式想為什麼有這麼多運動和競爭都是白人居多?馬術、冰刀、芭蕾、演員等。這也解釋為什麼「白人特權」無形的存在。

Emmanuel也提到他的生活必須是戰戰兢兢的。當他與白人一同坐電梯,他會按低樓層,先離開電梯避免他被認為是威脅。當他去信箱拿信時,如果看到白人經過,他會留在車裡等白人先離開。

再次式想,當你每天都必須過著這樣戰戰兢兢的生活,乔治·弗洛伊德George Floyd的暴動或許會變得比較合理。這些看似合理的不平等隱藏在日常生活裡,說明長期制度歧視留下的後遺症。雖然當代很多的競爭看似都是透明化並且無種族限制,但白人在幾百年對社會的思想建設卻有者根深蒂古的偏差行為,而這種偏差就成為所謂的「白人特權」。 換句話說,眾多事件的裁判都是以白人的思考模式作為出發點,這包含藝術、時尚、教育、科技等方面。

再舉個例子,前陣子舊金山現代藝術博物館San Francisco Meseum of Modern Art一名員工從官光Instagram帳號上刪除一則有關乔治·弗洛伊德的留言。留言的正式前博物館的非裔員工Taylor Brandon,因此被批為種族歧視。假設,博物館的內在制度與工作人員擁有足夠的種族意識教育,或許這件事就不會發生。

Taylor Brandon 在SFMOMA針對乔治·弗洛伊德的留言。photo by @sfmomaunion

或許你會說這是敏感時期,或許是因為那影響博物館形象,但在事發當下選擇刪除留言的一刻,就表明了博物館存有著制度性歧視的思想。這並不全是那位刪除留言員工的錯,而是他被灌輸與訓練的想法錯了,在白人所建設的思想系統裡,這是不容許發生的,工作人員理所當然的刪除了留言。

強調:制度性歧視不僅限於白人!

到這裡,希望大家對制度歧視有進一步的了解。制度歧視其實是非常困難根除的,但身為一個設計人,我會盡我的力量讓大家瞭解到它的不公。最後用Emmanuel的一句話做為結語,

--

--

台灣設計人在舊金山 Taiwanese visual designer in San Francisco. wat.chiao@gmail.com | watchiao.com

Get the Medium app

A button that says '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', and if clicked it will lead you to the iOS App store
A button that says 'Get it on, Google Play', and if clicked it will lead you to the Google Play store